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203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We examined how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eco‐evo) processes in population dynamics could b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PVA). Complementary advances in computation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can be combined into an eco‐evo PVA to offer powerful new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We developed the mechanistic basis of an eco‐evo PVA using individual‐based models with individual‐level genotype tracking and dynamic genotype–phenotype mapping to model emergent population‐level effects, such as local adaptation and genetic rescue. We then outline how genomics can allow or improve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PVA models by providing genotypic information at large numbers of loci for neutral and functional genome regions. As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threatening processes increase in rate and scale, eco‐evo PVAs will become essential research tool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daptive potential, evolutionary rescue, and locally adapted traits on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72.
简述了基层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业务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不高,业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不强,缺少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提出,应树立正确的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理念,建立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健全与监测工作紧密结合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优先监控风险高的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73.
针对宁夏农牧业发展结构失衡的现状,指出长期推行重农轻牧的农区模式而不是发展草地农业是一种方向性失误。为此探讨了宁夏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学依据,分区调整方向与拓宽结构调整思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南京市城郊蔬菜生产基地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网格法在南京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八卦洲采集70个土壤样品,用加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柱净化后GC-μECD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α-HCH,β-HCH,γ-HCH和δ-HCH以及o,p'-DDT,p,p'-DDT,o,p'-DDE,p,p'-DDE 和p,p'-DDD)残留量.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总量在6.18~84.72 μg·kg-1之间,平均18.63 μg·kg-1.DDT残留量高于HCH,为3.36~74.19 μg·kg-1,平均12.61 μg·kg-1.土壤中HCH残留量为2.48~17.80 μg·kg-1,平均6.02 μg·kg-1.DDT同系物中以p,p'-DDE和p,p'-DDT为主,而HCH中δ-HCH含量较低,其他3种异构体含量水平相当.所有土样中DDT和HCH残留量均远远低于GB/T 18407 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标准限定值500 μg·kg-1,但大多数土样中DDT和HCH残留量远远高于荷兰无污染土壤标准.  相似文献   
75.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资料,选取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县粮食重金属污染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各商品粮基地粮食重金属污染的差异与分类。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各商品粮基地粮食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相对污染程度的排序。  相似文献   
76.
分析哈尔滨市空气污染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对现有监测点位监测数据的代表性进行回顾性评估,确定增设点位的必要性.进行拟增设点位周围大气污染源调查,收集相关气象资料,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查,划分一定的网格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初步确定测点位置.进行指标检查及技术论证,最终确定增设监测点位.  相似文献   
77.
阐述了移动通信GSM网络与3G网络共站址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预测模式,计算了某通信公司移动通信典型基站对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的影响,确定了对敏感目标的保护距离,并进行了实测以对保护距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8.
聚苯乙烯基离子交换纤维去除铅离子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苯乙烯其离子交换纤维是一种理想的离子交换材料。它的特殊的物理形态决定它对一些有害气体如铅烟、颗粒铅等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铅烟净化效率可达80%;对水溶液中毒性铅离子去除率可达86%。该纤维可做为治理毒性铅离子的材料。  相似文献   
79.
铜陵硫铁矿基地集中开采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是我国重要的硫铁矿基地,矿业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研究区的地下水环境综合指标进行了计算,利用piper三线图对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离子比例系数、相关性、三种矿物水溶液的饱和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并对研究区的地下水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普遍呈弱碱性,为淡水、软水;全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伴有硅酸盐的溶解; Ca~(2+)、Mg~(2+)多来自阳离子交换作用; SO_4~(2-)多来自硫化物氧化,与矿业活动密切相关;地下水离子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风化作用;方解石相对水溶液大多处于过饱和状态,白云石和石膏相对水溶液处于非饱和状态;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影响区域较小,影响区主要分布于钟鸣硫铁矿一带。  相似文献   
80.
流域氮素主要输出途径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基于2011-06~2013-05期间径流水量、水质高频监测数据,应用基流分割的方法,通过分析流域产流与氮素输出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流域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流是高原湖泊流域水量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基流输出水量及总氮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输出水量的80. 0%和流域总氮输负荷的71. 1%;降雨显著增加了流域水量和总氮负荷的输出量,同时改变了总氮的输出途径;降雨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进而使流域输出水量和总氮输出负荷中地表径流途径的比重升高;当地表径流占流域输出水量的比重约达40%以上时,流域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由基流转变为地表径流;监测周期内,地表径流输出的总氮负荷占流域总输出负荷的比重最高达65.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